通常人們對物體的加熱,一是利用煤、油、氣等能源的燃燒產生熱量;二是利用電爐等用電器將電能轉換成熱量。這些熱量只有通過熱傳遞的方式(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才能傳遞到需要加熱的物體上,也才能達到加熱物體的目的。由于這些加熱方式,被加熱的物體是通過吸收外部熱量實現升溫的。因此,它們都屬于間接加熱方式。
我們知道,熱量的自然傳遞規律是:熱量只能從高溫區向低溫區,高溫體向低溫體,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自然的傳遞。因此,只有當外部的熱量、溫度明顯多于、高于被加熱物體時,才能將其有效地加熱。 這就需要用很多的能量來建立一個比被加熱物體所需要的熱量多的多、溫度高的多的高溫區。如爐,烘箱等。這樣,不但這些熱量中只有少部分能夠傳遞到被加熱體上,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費。 而且加熱時間長,在燃燒、加熱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性物質和氣體。它們既會對被加熱體造成腐蝕性的損害,又會對大氣造成污染。即便是使用電爐等電能加熱方式,雖然無污染,但仍然存在著效率低、成本高、加熱速度慢等缺點。
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使我們今天無論是對金屬物體加熱還是對非金屬物體加熱,都可以采用高效、快速,且十分節能和環保的方式加熱.這就是直接加熱方式。 對于非金屬材料,可采用工作頻率約240MHZ及以上,能使其內部分子、原子每秒振動、磨擦上億次之多的微波加熱。對于金屬材料,則可采用工作頻率在幾千赫茲(KHZ)至幾百千赫茲、兆赫茲(MHZ)以上的中頻、超音頻、高頻、超高頻感應加熱。也可以采用低頻感應加熱,如工頻50HZ等。